当前位置:网站首页>解读STEAM教育中的表现性评价

解读STEAM教育中的表现性评价

2022-08-10 14:19:00 kanxiqitu

STEAM 教育,源于高等教育中对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的重视与强调,逐渐延伸至K12教育甚至学前教育,并加入艺术、人文和社会等学科(A: the Arts)元素,成为跨学科融合的综合素养教育。 积极教育,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旨在充分发掘人的自身潜能、力量、优势和美德等积极品质,从而拥有获得持续幸福的能力。实践证明积极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最终获得学业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形态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因为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出发点、目标和方法论。然而,仔细研究之后,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却存在着难以置信的一致性和关联性。它们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如出一辙。并且可以相互印证、相辅相成、殊途同归。一方面,基于“形而上玩”的STEAM教育,本身就具有积极教育的内涵。如果在课程设置、教研、教学的环节中,有机融合积极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将会有效增强STEAM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通过这样的STEAM课程,在习得高阶思维能力和21世纪核心素养的同时收获积极的人生和追求幸福的能力。因此,深刻理解积极教育理念并适当运用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能够有效提升STEAM教育的品质。另一方面,积极教育倡导的积极取向、积极心理品质以及积极人生态度,不仅可以通过积极教育课程进行传达,也可以通过STEAM课程进行渗透。甚至,可以充分挖掘STEAM课程潜力,将部分内容纳入积极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来丰富其课程的多样性和有效性。更进一步,STEAM课程模式也许可以作为积极教育输出的途径之一。这些课题都值得我们更多探讨和研究。

幸福,也是一项需要培养的能力。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幸福并不是一个客观的状态,而是一种主观的选择。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其在于感受、创造和分享幸福的能力,称之为“幸福力”。幸福力,就像肌肉的力量一样是可以锻炼的,也是需要刻意练习的。

STEAM 的学习是一种“形而上玩”,是在体验和感受幸福中成长,进而可以领悟到获得丰盈蓬勃人生的基本法门。从这个意义上讲,STEAM教育也是一种培养幸福力的方法。STEAM教育提倡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其目标不仅在于学习知识,更关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和综合能力。有学者提出STEAM素养包括设计思维、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合作共情能力。那么,如何将这些复杂抽象的素养目标具化为可操作、可测量的评价任务?此外,情境性、挑战性等是STEAM课程的核心特征之一。相应地,STEAM课程评价也应体现在真实情境中开展的特征。


表现性评价又译为真实性评价、基于表现的评价、选择性评价等。威金斯认为,表现性评价通常指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去完成某些特定任务或制作一些产品,并以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中所展现出的知识与能力作为评价的依据。


表现性评价要求学生参与表现性任务并加以展示,展示形式包括:个人作品、任务操作、技能表演、问题探究等。例如,在一项探究“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曲面屋顶”课程中,学生探寻中国传统建筑中曲面屋顶的设计原因。经过实地勘察、实验探究、文献查阅、小组讨论之后,学生将结论以及研究过程整理成为研究报告,并进行展示。


表现性评价会关注整个学习过程与结果,诸如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探究调查能力在课程中的表现等。在本课程中,批判性思维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曲面屋顶是否属于最速降线”这一议题的讨论活动中,因而教师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评价表。

可见,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展现出的知识与能力,强调任务的意义和挑战性,且评价能与学生真实的学习产生关联,学生学习的历程和作品通常是评价的重点,因而是一种契合STEAM课程特点的评价方式。当然,STEAM学习是一个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既需要高阶思维和能力,也需要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因此,评价的方式是多元且丰富的。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表现性评价为主,其他评价方式为辅。文章转自:http://www.longfajituan.cn/sitemap.xml
郑重声明:本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原网站

版权声明
本文为[kanxiqitu]所创,转载请带上原文链接,感谢
https://blog.csdn.net/kanxiqitu/article/details/1261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