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接入网、承载网、核心网是什么,交换机路由器是什么、这个和网络的协议有什么关系呢?

接入网、承载网、核心网是什么,交换机路由器是什么、这个和网络的协议有什么关系呢?

2022-08-11 06:19:00 数码逐渐远去

刚刚参加工作,做的内容和网络相关,需要补充一些网络的知识,在这里作记录

知乎上有个回答写的好:小枣君和华为培训 ,可以看看,图文并茂:

网络分层:

接入网 和用户的”距离"最近,“接入”指的就是接入到具体的客户的意思;

承载网 作为中介桥梁,承接 接入网和核心网,是用户端和核心服务器端的传输通道,里头的数据跑来跑去的;

核心网 顾名思义,就是网络的核心,收集数据,分发数据,非常像一个超级的路由器,来给数据做路由——route!

传输网 连接核心网的数据网络结构,

这样不同的核心网连接接起来就构成了互联网,华为培训账号的解释的很形象:

       接入网=快递分公司,把所有人的快递收一收,往线路发,或者派送所有收到的快递,承载网=快递运输路线,目的是在各大物流交换中心换线路,核心网=物流总部,负责统筹交换分配,把数据分类发送到不同城市并计费,传输网=上海与北京之间的长途公路

       如果更进一步的类比,网络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芯片处理的信息格式,无论是帧-frame, 报文message , 包packet等,都类似与我们快递的内容,除了我们真正邮寄的物品,还有盛放物品的盒子,纸箱,包裹,以及指明邮寄的目的地的信息-标签(MF-meta-frame等),寄件人(Source),收件人(destination),还有寄/收件人的信息(电话号码,身份证,性别)都可以和不同的网络协议,数据报文格式作类比学习;

       传输网有时候会和承载网这一个概念混用,网络越来越复杂,传输和承载界限不明显了。还有的叫骨干网,听着像核心网的别名,不过其实是承载网的一部分,其实不管是局域网,城域网还是公司的网络等,各种网络的逻辑都是,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这样的子体系。

       下面介绍下通信人常说的交换机和路由器,不过要先了解按照功能划分的网络层级结构。OSI七层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相关的介绍很多,在这里在提一下,TCP/IP五层模型OSI是可以对应的,不同的网络层是对应不同的数据传输协议的。

TCP/IP五层模型:

上三层:或者上四层,面向用户的,

应用层(OSI中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为网络应用提供接口,表示层比较简单,处理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就是信息格式的翻译,会话层是负责对话管理的,比如建立对话,暂停,终止对话等。

中间的一层,承接上三层和下三层,建立端到端的链接;

传输层:网关就是这里工作,把网络层的数据给到具体端口,需要识别不同的应用“端口”,和数据链路层有点像,不过传输网络范围更广,广域网的数据传输,

下三层:建立“一条”稳定的数据传输网络通路,是面向通信网络的

网络层:路由器工作在这一层,把数据送到更大的城际网等,这里就类似城市之间大型菜鸟驿站了,主要功能是路由,实现不同网络间的数据通信路由转发功能,报文的分组交换功能,目的是选择路由的最佳路径(最佳的,综合长度,带宽,稳定性等因素),路由选择算法等原理实现;

数据链路层:网桥和交换机工作工作在这一层,局域网数据传输,类似于市内的菜鸟驿站了,主要作数据帧的封装,传输,为同一网络中(同一局域网)的数据通信提供虚拟的通信信道;

物理层:  这个好理解,就是传输高低电信号的物理实体层,光纤,电缆,同轴线,电测波信号,都算物理层;

路由器和交换机:

        一般地,集线器是将信号发送给所有连接在它上面的线路,做了个原封不动的广播,交换机端口的mac模块没有mac地址,这个和网卡不同的,交换机根据mac地址表查找mac,然后将信号发送到相应端口,路由器也是做数据包的转发,不过路由器是基于IP地址设计的,交换机是基于以太网设计的,路由器的各个端口都有mac地址和ip地址,路由器的mac和网卡一样,生产时候写入ROM中的,路由器根据ip地址判定转发目标。路由器是基于 IP 设计的, 而交换机是基于以太网设计的, 因此 IP 与以太网的关系也就是路由器与交换机的关系。 换句话说, 路由器将包的传输工作委托给交换机来进行。TCP/IP协议并不像以太网一样有其底层专门的硬件,但是它可以租用一切合适的硬件来为它充当物理层和链路层的角色。

     写着写着就嘎然而止了,网络的内容还挺复杂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几本好书看看~~~

  推荐的好书:

-也是撰写的参考数目:

1:网络是怎样连接的-户根勤;

2: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王达;

3: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库罗斯;

原网站

版权声明
本文为[数码逐渐远去]所创,转载请带上原文链接,感谢
https://blog.csdn.net/kofiliu2018/article/details/126219250